文源:搜狐新闻
吴先生今年25岁,从事行政工作。前几天他正在上班,突然感到左侧手脚麻木无力,立即被送到首都医科大学三博脑科医院就诊,经过CT排除脑出血,初步诊断脑梗塞。
吴先生自己很奇怪:他不抽烟不喝酒,生活习惯良好,年纪轻轻,怎么突然就得了这样的病?
经过排查,常见病因一一排除,那么吴先生为何会发病呢?
这时,经验丰富的首都医科大三博脑科医院脑血管内科主任陈胜云想到了一种可能,建议吴先生做了发泡实验和超声心动图(TEE),结果显示:心脏里的卵圆孔未闭(PFO)是吴先生脑梗塞的“罪魁祸首”。
啥?卵圆孔未闭?这又跟脑梗塞有什么关系?
首先,要先了解一下——有一种找不到病因的隐源性卒中
脑卒中俗称中风,是一种突然起病的脑部血液循环障碍性疾病。在临床上,可分为出血性脑卒中和缺血性脑卒中。其中,缺血性脑卒中占三分之二。
在我国,每12秒就有一人发生卒中,每21秒就有一人死于卒中。而根据《中国脑卒中防治报告》数据显示,我国40岁以上人群中,有15%面临脑卒中高风险。在欧美国家,脑卒中的发病率正在呈下降趋势,我国脑卒中发病率却在以9%的速度攀升。更严重的是,这种曾经的“老年病”,在中国还呈现十分明显的年轻化趋势。我国的脑卒中平均发病年龄为63岁,比美国的平均发病年龄早10年。
随着脑卒中在我国发病率的明显增高,高血压、高脂血症、颈动脉狭窄、心房颤动、吸烟、糖尿病、缺血性心脏病和心脏瓣膜病等脑卒中发病的常见病因,如今已经越来越多地被公众认识到。但是很多经过标准检查程序仍不能发现病因的缺血性卒中,这类脑梗塞患者病因归类为“隐源性”。
陈胜云介绍,所谓标准检查是指同步的结构影像、血管影像、心电图、超声心动和必要实验室检查,经过常规检查都不能找到原因的情况都归于原因不明或隐源性卒中。
“有些脑卒中不是没有病因,而是目前医学手段没有达到相应水平或者医生没有深入探究。随着医学科学技术的发展,越来越多的脑梗塞的不常见病因或疾病被发现,包括卵圆孔未闭、主动脉粥样硬化、主动脉夹层、Fabry病、高同型半胱氨酸血症、阻塞性睡眠呼吸暂停、血栓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TTP)、常染色体显性遗传性脑动脉病伴皮质下梗死和白质脑病(CADASIL)等。像吴先生这样做了标准检查也没找到的病因,这就是隐源性卒中。”陈胜云介绍。
其次,为什么心脏里一个小孔也会引发脑卒中?
吴先生确诊的导致脑梗塞的“罪魁祸首”卵圆孔未闭(PFO),到底是什么回事?
这里必须专业滴科普一下:卵圆孔是胚胎时期心脏房间隔的一个生理性通道,出生后大多数人原发隔和继发隔相互靠近、粘连、融合,逐渐形成永久性房间隔,若未融合则形成卵圆孔未闭(PFO)。
近年, 越来越多的研究表明, 卵圆孔未闭是隐源性卒中的一个重要病因, 且为独立危险因素。 一些研究表明,原因不明性缺血性卒中患者的卵圆孔未闭发生率,显著高于正常人群和原因明确的缺血性卒中患者。
陈胜云介绍,卵圆孔未闭是左、右心房间先天没有关闭的孔道,它可增加血凝块(如来自于下肢深静脉的栓子)从右心系统进入到左心系统,从而进入动脉循环而造成体循环栓塞的风险;也可以使肺循环的栓子进人体循环,也可能通过心律失常或原位血栓形成的机制引起脑卒中。
这时你该问了,这么“专业”的致病因,治疗会不会也很麻烦呢?
对此,陈胜云介绍,目前隐源性卒中合并卵圆孔未闭患者的二级预防,包括抗栓药物 (如抗血小板药物、抗凝药物) 以及介入封堵治疗。对于初发缺血性卒中事件,推荐合适的药物治疗,如推荐抗血小板治疗,如阿司匹林50-325mg/d或氯吡格雷 (75 mg/d) 。对于卵圆孔未闭伴有深静脉血栓的缺血性脑卒中或短暂性脑缺血发作患者,可考虑合并卵圆孔未闭介入封堵术。
而吴先生在服用药物后情况明显好转,目前已经平安出院。
本文指导专家:
陈胜云
首都医科大学三博脑科医院脑血管内科主任,主任医师,副教授,硕士生导师。主要临床工作与专业方向为脑血管病的急诊救治、颈动脉疾病的筛查与内科治疗、神经内科疑难危重疾病的诊断与治疗。擅长各种复杂疑难脑血管疾病及神经内科疑难病的诊断与治疗。主要研究方向为血管性认知障碍的基础与临床研究,长期从事血管性认知功能障碍的筛查与早期干预治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