脑梗死患者在脑梗死病变基础上,梗死区内的血管再通时,血液溢出到脑组织中称为出血性脑梗死,也称为脑梗死后出血发生率约30%~40%。
出血性脑梗死常提示有脑栓塞。该病多发生在大面积脑梗死,由于梗死区域的血管长时间缺血、缺氧、血管壁变性,当血管再通时,血液涌入病变血管内,冲击已受损和脆弱的血管壁,使之破裂,血液溢出,即产生梗死区域内又出血。 据报其发生率与梗死面积成正比,梗死面积越大,发生几率越高,梗塞面积大于同侧半球1/2的大面积梗死几乎不可避免地都会合并出血。心源性梗塞时出血转化达71%,95%的出血性梗死为心源性卒中,另外,对脑梗死进行 溶栓及抗凝等治疗,亦可引起出血性脑梗死,此时导致的出血性脑梗死,一般出血量大,症状严重,病死率高,应当引起高度重视。因此,对脑梗死患者选择溶栓、抗凝等疗法时,需特别注意适应证及治疗时间窗。
如确诊已发生了出血性脑梗死,应立即停用溶栓、抗凝、扩血管和扩容药等治疗。出血性脑梗死,多发生于脑梗死发病后1~2周内,其出血量多少不等。①有的出血量较多形成血肿,称为血肿型出血性脑梗死,多见于脑梗死发病7天内,由于有脑血肿形成,临床症状和体征明显加重,一般预后差。一旦明确诊断为血肿型出血性脑梗死, 则应按脑出血进行积极治疗。②有的出血呈点状或斑片状,称为非血肿型出血性脑梗死,多见于脑梗死发病7~14天,一般预后尚好。出血性脑梗死发生的时间,距脑梗死发病时间越短,则症状越重,预后越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