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月在豆蔻年华因意外踏空,从自家5楼坠下导致胸腰椎骨折,下肢瘫痪。本以为一场成功手术加积极康复可以“浴火重生”,没想到在康复过程中,出现胸腰段固定的椎弓根钉断裂,椎体高度塌陷,进而脊柱后凸畸形,无法向正常人“抬头挺胸”,身心饱受摧残。
近日,在首都医科大学三博脑科医院神经外科五病区范涛教授团队的“脊柱后凸畸形矫正植骨融合术”手术治疗下,她严重后凸畸形的脊柱,被奇迹般地“扶正”了。
意外坠楼,人生被按下“暂定键”
3年前,像往常一样,13岁的小月在自家5楼阳台拉窗帘,由于没有安装防护栏,小月因意外踏空,从5楼坠下,导致胸腰断脊柱骨折,由于伤着神经和脊髓,小月下肢瘫痪,大小便失禁。
家人第一时间送小月去当地医院进行治疗,手术很顺利。术后两个月左右,小月就开始配合医嘱,积极进行了1年的康复锻炼,慢慢可以拄拐行走,大小便也恢复正常。本以为可以“浴火重生”,却不料随着青春期发育,小月逐渐感觉腰部疼痛,于2021年6月在当地医院检查发现胸腰段固定的椎弓根断裂,脊柱后凸畸形。
脊柱后凸畸形,俗称罗锅、驼背,是常见的脊柱畸形。一般来说,正常人胸椎生理性后凸小于50°,后凸顶点在胸椎T6~T8处,与腰椎前凸形成平衡的生理弧度,此时矢状面重力垂线经过C1,T1,T12和S1,维持最佳生理曲线和身体平衡,保证人体能正常前视。而先天性脊柱畸形、脊柱创伤、结核等多种疾病可以导致脊柱后凸角度增大。
当后凸畸形大于60°时,畸形会继续加重和导致背部疼痛发生,影响患者的呼吸和消化功能,造成行走和平卧困难,长期还会影响患者下肢关节,严重影响生活质量,给患者带来巨大心理负担。
小月的脊柱后凸畸形就属于脊柱外伤所致,发现内固定断裂后,小月妈妈不敢大意,立即在医院进行“脊柱内固定取出术”。2021年11月,小月去复查时,发现脊柱后凸畸形加重,平躺、睡觉、仰头喝水......这些平常人轻而易举的动作,对于小月来说可望而不可即。
小月术前影像
心急如焚的父母不愿意看着女儿的身体就此走向残废,毁了一生,便四处求医。经多方打听,小月父母了解到首都医科大学三博脑科医院神经外科五病区范涛教授,在脊髓脊柱方面造诣颇深,怀着抓住“救命稻草”的心情,父母带小月找范涛教授做进一步治疗。
六小时手术,重新“挺胸”,人生反转
入院后,范涛教授团队为小月完善了相关化验检查,确诊为“脊柱后凸畸形”。由于小月背部向后隆起十分明显,加上经历过多次手术治疗,存在医源性椎板缺失,如果继续保守治疗,脊柱畸形会进一步加重,将压迫脊髓、神经根,造成下肢疼痛、麻木、无力以及大小便功能障碍,甚至可能会导致瘫痪,因此,小月需要尽早进行矫正治疗。
但脊柱是周围神经与脑之间的通路,稍有牵拉或压迫就可能造成患者截瘫。所以,脊柱后凸畸形矫正是一项操作复杂、技术要求极高的外科技术,一直以来也是脊柱外科领域最具挑战性的课题。更何况这次手术对象还是一个遭受过严重脊柱外伤和经历多次手术的身体,局部瘢痕已经形成,手术难度、手术风险以及对手术精准度要求,可想而知。
为确保手术安全,术前,范涛教授团队针对小月病情反复讨论,详细查体,多次测量影像学资料,通过精心的围手术期准备以及科室的病例讨论后,详细制定了手术方案及手术预案,对手术中的每一个可能出现的情况作了周密的分析与部署。
通过为小月进行精密的测量后凸角度,范涛教授团队确定截骨节段及矫正角度,预测矫形后脊柱形态,最终选择了“腰背部后正中入路脊柱后凸畸形矫正植骨融合术”。术中,范涛教授团队在手术显微镜下,辅以电生理监测,在小月胸椎T12-腰椎L2椎间部分截骨,去除部分胸椎T12至腰椎L1椎间组织,同时应用钛合金材料钉棒系统矫正畸形,,并在椎体截骨骨面和相邻上下关节面应用自体骨和人工骨混合植骨,促进融合,完成最终矫形,彻底切除了压迫脊髓的骨块和瘢痕黏连组织,经过6小时的精心手术,手术成功了,小月胸腰段脊柱生理曲度恢复了正常,终于可以“抬头挺胸”。
小月术后影像
“三年来,看孩子受病痛折磨,作为妈妈,恨不能以身代之。这次治疗这么成功,也让我们一家对未来有了希望,特别感谢范涛教授团队。”小月妈妈激动地说,“现在我们就希望闺女恢复好后加强康复锻炼,好回归到正常的学习生活中去。”
最后,范涛教授提醒,对于脊柱后凸畸形的患者,需规律监测畸形程度变化,应该坚持早发现早治疗原则,同时根据不同病因所致后凸畸形,详细分析,制定个体化治疗方案,帮助患者矫正畸形,恢复正常生理结构,从而获得理想的治疗结果。
文源:人民日报